首页 > 诗文 > 佚名的诗 > 国风·邶风·旄丘

国风·邶风·旄丘

[两汉]:佚名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诗经 

国风·邶风·旄丘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又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注释

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旄(máo)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

诞(yán):通“延”,延长。节:指葛藤的枝节。

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

多日:指拖延时日。

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

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何其:为什么那样。

以:同“与”。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

匪:非。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

靡:没有。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同:同心。

琐:细小。尾:通“微”,低微,卑下。

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

褎(yòu):聋;一说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73-75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3-74

国风·邶风·旄丘创作背景

  关于《邶风·旄丘》一诗的背景,历来有多种说法。《毛诗序》及郑笺等以为是黎臣责卫之作;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篇与《邶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是一些流亡到卫国的人,请求卫国的统治者来救助,但愿望没能实现,因此写此诗表达他们失望的心情。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73-75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3-74

国风·邶风·旄丘鉴赏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

  诗一开头,借物起兴,既交代了地点和季节,也写了等待救援时间之长。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

  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

  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诗人有些出离愤怒了,他批评卫国群臣装聋作哑,见死不救。诗人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此诗作者虽然寄人篱下,但诗意从委婉地询问的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

佚名简介

唐代·佚名的简介

佚名共有诗(421篇)

猜你喜欢

赠抱麻刘舍人

唐代贯休

郡政今良吏,门风古缙绅。万年唐社稷,一个哭麻人。
愤烈身先死,敷扬气益贞。天乎资大宝,泰矣见忠臣。
得罪钟多故,投荒岂是迍。玉寒方重涩,松古更青皴。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蒙允出京师舟中赋七首 其五

明代薛瑄

早曾拜疏乞归田,羁绊虚名又几年。道德愈难期往哲,事功无复望时贤。

宦情似水年来淡,乡思如旌日自悬。老病放还蒙帝力,不知何以答皇天。

次韵程弟 其八

宋代方岳

莫为盘飧烹不鸣,借公松石听溪声。貂蝉只是麒麟楦,寄语诸公卿自卿。

泊嘉兴城北门外

元代方回

老病今如许,江硝岂所宜。

未妨宁过计,不是故多疑。

词变 长相思 其十九 变回本调

丁澎

秋复秋。愁倍愁。为却多情说尽愁。莫愁休未休。

休未休。愁莫愁。尽说情多却为愁。倍愁秋复秋。

秋夕书事

宋代陆游

寂寂青枫岸,萧萧白版扉。

端居常嬾动,偶出却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