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格之言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指可以奉为行为准则的教诲之言。
出处《孔子家语·五仪》:“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
例子明·赵南星《明敕赠吏科都给事中继川魏公碑》:“夫训格之言, 可剿袭也;中绳之行,可假托也。”
基础信息
拼音xùn gé zhī yán
注音ㄒㄨㄣˋ ㄍㄜˊ ㄓ 一ㄢˊ
繁体訓格之言
感情训格之言是中性词。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字义分解
推荐成语
- 夸大其词(意思解释)
- 挥霍无度(意思解释)
- 先声夺人(意思解释)
- 乐道好古(意思解释)
- 野没遗贤(意思解释)
- 时易世变(意思解释)
- 性急口快(意思解释)
- 望而生畏(意思解释)
- 青云直上(意思解释)
- 谠言直声(意思解释)
- 分路扬镳(意思解释)
- 风急浪高(意思解释)
- 螓首蛾眉(意思解释)
- 茕茕孑立(意思解释)
- 令人作呕(意思解释)
- 平心而论(意思解释)
- 分工合作(意思解释)
- 一条龙(意思解释)
- 散带衡门(意思解释)
- 生知安行(意思解释)
- 如出一辙(意思解释)
- 败德辱行(意思解释)
- 呼风唤雨(意思解释)
- 精明强干(意思解释)
- 悲不自胜(意思解释)
- 亡魂失魄(意思解释)
- 怜香惜玉(意思解释)
- 腹心相照(意思解释)
- 一目十行(意思解释)
- 善自为谋(意思解释)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信口开合 |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
攀龙附凤 | 附:接触、依附。比喻巴结或投靠有权势声望的人。 |
夸大其词 | 词:言论。语言夸张;超过事实。 |
假公济私 | 假:借;济:补益;助。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个人利益。 |
目光短浅 | 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 |
正身明法 | 端正自身,严明法纪。 |
遗形藏志 | 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
倒悬之危 |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
半路出家 |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
必由之路 | 必:一定;由: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 |
下临无地 | 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 |
营私舞弊 | 营:谋求;舞:玩弄;弊:坏事。为了谋求私利而玩弄欺骗手段;违法乱纪。 |
大千世界 |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为大千世界。后泛指广大无边纷纭复杂的世界。 |
离弦走板 | 比喻言行偏离公认的准则。 |
前脚后脚 | 比喻紧跟着。 |
己溺己饥 | 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
室徒四壁 |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
款学寡闻 | 形容学问浅、见识少。 |
皮笑肉不笑 | 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 |
之子于归 | 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 |
欺人自欺 | 自欺:自我欺骗。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
绵里藏针 | 绵絮里边藏着针。比喻外表温柔;内心尖刻厉害;也比喻柔中有刚。 |
顾景惭形 | 看着身影,对自己的形体感到羞愧。谓自认不配享受某种荣誉、称号等而感到惭愧。 |
生知安行 | 生来就知道天下通行的大道,从容安然地实现天下的大道。 |
前仆后继 | 仆:倒下;继:跟上。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
密锣紧鼓 | 锣声紧,鼓点密。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声势。 |
过门不入 | 经过家门而不回家。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