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成理的成语故事


言之成理

拼音yán zhī chéng lǐ

基本解释之:代词;指所说的事。讲话讲得合乎道理。也作“言之有理”。

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言之成理的典故

战国时期,郑国大夫邓析能言善辩,聚众讲学,倡导法治,帮助老百姓打官司,与传统的礼治唱反调。他的见解与主张都是言之成理,创立新刑书《竹刑》,主张刑法改革,施行法治,遭到郑国当权的贵族们的强烈反对。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言之成理)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大有可为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地方虽一千余里,仙民成俗,大有可为。”
嘘寒问暖 冰心《关于女人 我最尊敬体贴她们》:“孩子们安静听话,太太笑脸相迎,嘘寒问暖。”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语出《孟子 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物尽其用 马烽《典型事例》:“这倒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
太岁头上动土 元 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我儿也,你寻死也,正是太岁头上动土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僧多粥少 王朔《浮出海面》:“国家有困难,僧多粥少,为国分忧嘛。”
不三不四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姹紫嫣红 明 汤显祖《牡丹亭 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藏形匿影 《邓析子 无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