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然无遗的成语故事


荡然无遗

拼音dàng rán wú yí

基本解释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

出处唐·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暂未找到成语荡然无遗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荡然无遗)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戒骄戒躁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名重一时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七:“师住径山时,名重一时,如侍郎张公子韶,状元汪公圣锡少卿、冯公济川俱问道。”
肝胆欲碎
心直口快 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
同心合力 《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溢于言表 明 朱舜水《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来书十读,不忍释手,真挚之情,溢于言表。”
不得而知 唐 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火烛银花 宋 朱淑真《元夜》诗之三:“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东风。”
花言巧语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0卷:“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事与愿违 三国 魏 稽康《幽愤》诗:“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