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俱厉的成语故事


声色俱厉

拼音shēng sè jù lì

基本解释俱:全;都。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出处《晋书 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声色俱厉的典故

唐朝翰林学士韦绶的儿子韦温在父亲死后出来做官,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遗训不能当翰林学士。唐文宗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但韦温拒不接受。唐文宗声色俱厉去问他为什么,他只好承认是父命难违。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声色俱厉)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死脑瓜骨 锦云等《草莓三爷》:“你呀,就是死脑瓜骨!”
穷年累世 《荀子 荣辱》:“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患难与共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自强不息 《周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疙里疙瘩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五回:“滋着一脸的泥,破僧衣,短袖缺领,腰系丝绦,疙里疙瘩,光着两只脚,拖一双破草鞋。”
顿挫抑扬 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 靖节 休斋论〈归去来辞〉》:“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
珠宫贝阙 战国楚·屈原《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过而能改 《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供不应求 《茅盾选集 长春南关行》:“现在接受了南方六个单位的订货单,每天生产一至二吨,供不应求。”
互通有无 唐 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