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其功于一役的成语故事

拼音bì qí gōng yú yī yì
基本解释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出处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暂未找到成语毕其功于一役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毕其功于一役)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卑谄足恭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五宗世家》:“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 |
| 披肝沥胆 | 唐 刘贲《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或有以系危之机,兆存亡之变者,臣清披肝沥胆,为陛下别白而重言之。” |
| 离经辨志 |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
| 莫衷一是 | 清 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
| 多多益善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 酒囊饭袋 | 宋 陶岳《荆湖近事》:“马氏奢僭,诸院王子仆从烜赫,文武之道,未尝留意。时谓之酒囊饭袋。” |
| 兵无常势 | 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 功成名就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 命与仇谋 | 唐·韩愈《进学解》:“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