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成语故事

拼音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基本解释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典故
战国时,整个中原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诸侯都想兼并其他的国家,称雄天下。这些诸侯国里实力最强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合称“战国七雄”。七雄中,秦国在西,自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为相,实行变法,国力日渐强盛,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这样一来,秦国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已经不满足仅仅占领邻国的几个城池这样的小胜利了,其目的是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其他六国分布在秦国的东面,他们看清秦国的野心之后,就以楚国为首,南北联合,西向抗秦,战略上成为“合纵”。秦孝公的儿子惠王当政以后,采纳宰相张仪的“连横”外交政策,四处游说,破坏六国的合纵政策。
当时有个极力主张各国联合抗秦的政治家名叫苏秦,他得知韩王准备接受秦国的条件,投靠秦国,就立刻去见韩王,劝他说:“我一直认为韩国是个实力雄厚的国家。因为韩国地理条件优越,东南西北都额可以凭借天然的山川地势做屏障,易守难攻;韩国又有几十万英勇善战的精兵良将,锐利的武器,装备有天下第一的强弓劲弩;韩国还有您这样一位贤德爱民的圣主,如果与另外六国争雄,是完全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您为什么要向秦国低头呢?大王您要知道,韩国一旦和秦国结盟,就要屈服于秦国,以秦国贪得无厌的个性,他们一定会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还会要求您把韩国的要地宜阳、成皋划给他。大王您今年给了他这些地方,明年他还会有新的要求,韩国的土地是有限的,但秦国的贪欲却是无止境的。那时,大王就只能将自己的国家拱手让给垂涎已久的秦国的,这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吗?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如果现在大王屈膝向秦称臣,那与甘居牛后又有什么区别呢?以大王的贤能,再加上韩国的精兵良将,而落得个牛后之名,就连我都替大王感到羞耻啊!”
苏秦的一番话提醒了韩王,韩王激愤地拔剑而起,仰天大喊到:“韩国宁可做一个独立的小国,也绝不当秦国这个大国的附庸。哪怕是战死,也绝不屈服于秦国!”
就这样,张仪策划的秦国连横政策在苏秦的努力之下宣告破产了。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李代桃僵 |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
| 逍遥法外 | 南朝 梁 萧统《梁昭明集 林钟六月》:“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迹冰床,披庄子之七篇,逍遥物外;玩老聃之两卷,恍惚怀中。” |
| 素昧平生 | 唐 段成式《剑侠传 郭伦观灯》:“素昧平生,忽蒙救护,脱妻子于危难,先生异人乎?” |
|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 《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
| 物尽其用 | 马烽《典型事例》:“这倒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 |
| 付之一炬 | 唐 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蠢蠢欲动 | 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 句容水脉》:“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
| 鉴影度形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2回:“这三人将篮子内物件,一齐摆出仔细瞧看,或者寸纸,或者只字,鉴影度形,一概俱无,又仍一件一件装入篮内。” |
| 漏洞百出 | 姚雪垠《<歧路灯>序》:“我们从《歧路灯》中感到亲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种世俗人物,同时也看出来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
|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