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以民为本的成语故事


邦以民为本

拼音bāng yǐ mín wéi běn

基本解释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出处《尚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暂未找到成语邦以民为本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邦以民为本)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倒背如流 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 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经读得来倒背如流了。”
举棋若定 朱德《十月战景》诗:“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
五花大绑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二:“顺着捆来横着绑,五花大绑吊在二梁上。”
假公济私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年少无知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口尚乳臭,谓世人年少无知;三折其肱,谓医士老成谙练。”
玉卮无当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今有白玉之卮而无当,有瓦卮而有当,君渴将何以饮?”
花言巧语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0卷:“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民不畏死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漫不经心 明 朱国桢《涌幢小品 存问》:“近见使者至城外,仅主家周旋,有司漫不经心。”
互通有无 唐 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