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接踵的成语故事

拼音bǐ jiān jiē zhǒng
基本解释肩碰肩,脚跟脚。形容人多拥挤或接连不断。
出处清 戴名世《<小学论选>序》:“天下之谬悠庸烂者,比肩接踵,不可胜数。”
比肩接踵的典故
楚灵王知道晏婴长得矮小,就和大臣们定计,想戏辱他。
晏婴到了楚国郢都,可是城门紧闭。一个楚国的卫兵把晏婴领到一扇新开的小门前,请他从小门进城。晏婴冷笑一声,说:“这是狗洞,出使狗国从这儿进;我出使楚国,怎能从这里进!”楚灵王反被晏子戏辱,只得大开城门,迎晏婴进城。
楚灵王还想戏弄晏婴,在接见时,第一句话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大声回答:“我国京城行人比肩接踵,怎么说没有人?”楚灵王笑着说:“既然有人,为什么叫你这个矮子出使我国呢?”晏婴叹口气说:“我国那些体面能干的使臣,到有贤君的国家去了。”晏婴加重语气说:“像我这样无用的人,只好来见你了。”
“比肩接踵”成语由此而来。肩并肩,脚尖靠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比肩接踵)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丝来线去 | 《朱子全书·论语》:“但颜子得圣人说一句,直是倾肠倒肚是了,更无许多廉纤缠绕,丝来线去。” |
不登大雅之堂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
经邦论道 | 《隋书 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
太岁头上动土 | 元 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我儿也,你寻死也,正是太岁头上动土哩!” |
目光短浅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时素臣正在得君,真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听。旬月之内,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 |
干干脆脆 | 曹禺《雷雨》序:“鲁大海自然要个硬性的人来演,口齿举动不要拖泥带水,干干脆脆地做下去。” |
蠢蠢欲动 | 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 句容水脉》:“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
河鱼腹疾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河鱼腹疾,奈何?” |
学而时习之 |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